周继明

(中国运动员参赛奥运会需先测体能,刚结束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体能测试不过关将不能参赛,全国拳击锦标赛半决赛后需先测体能确定才能确定晋级决赛资格……一系列与体能相关的事件正在成为中国体育的“焦点时刻”。正准备写一篇“体能的近相关与远相关”的东西,搜索数据时发现了一篇写于2014年的一篇文字,几年后再看,几乎没有时过境迁之感、而是像当下有人在你耳边的呐喊,言犹在耳。也算为我下一篇文字做个预热吧)

先讲个“娱乐”故事。

乐视做亚运会节目碰到国家田径队领队邹振先。

邹振先是80年代初中国著名田径明星,男子三级跳17米34亚洲纪录保持者,来自大连,退役后客串明星足球队。1998年与香港明星队比赛,邹振先防守1985年“5.19”世界杯预选赛淘汰曾雪麟所率国家队的香港队前锋尹志强(后与香港女明星米雪结婚),邹振先虽只小时“踢球玩过”,但他身高1米84,当年有立定跳远3米20、深蹲160公斤、100米跑10秒出头(手计时)的体能基础,把尹志强防的寸步难行、毫无作为,下半场尹干脆撤回后场改打后卫……中场休息曾志伟问尹,“你还想过他,你知道他是谁吗?”……尹听后才恍然大悟。

另一个故事也颇有“戏剧性”。

当年几乎所有项目国家队都在同一个训练局大院,邹振先与举重队马文广(亚洲纪录保持者、后出任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)训练完比铅球(7.25公斤)前后抛,结果邹振先以17米比16.5米胜出……但邹体重只有70公斤,深蹲160公斤、挺举95公斤,胳膊很细。马文广是中国举重运动员第一个挺举过200公斤的,深蹲约在250公斤左右。多年后,邹振先解释说,“马文广一是轻敌,第二他只用胳膊的力量,而我用了全身力量。”

别误会,吾非“深挖”“爆炒”“老明星轶事”,提高“点击率”,而是严肃探讨中国三大球、及其它项目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。“田径乃运动之母”,若谈及力量、速度和弹跳等所有体育项目最基本的素质,恐怕没人比邹振先的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了。

邹振先显然对“足球不需练力量,不需像田径那样练速度(弹跳……)”不屑一顾,他说1982年世界杯亚军西德队像坦克一样长驱直入的左后卫布里格尔,十项全能能达到7000多分。虽田径中跳高跳远标枪……的助跑皆各有特点,但速度训练都差不多,包括三大球的速度,“都是同一个速度”。谈及举重运动员因腿部力量很好,立定跳远、摸高、30米冲刺跑都很好时,邹振先以自己为例说,力量是个翅膀,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,没有不行,“发飘”,但亦非力量越大、成绩就越好。当年八一队三级跳运动员李元林深蹲200公斤,但成绩一直没能突破16米。力量要结合速度、弹跳和协调,而邹振先优势正在于几乎没短板,他立定三级跳10米6的成绩至今仍如凤毛麟角。

OK,该余维立“出场”了。

若邹振先当年是如今的刘翔,余维立当年即今天之张培萌。余维立100米10秒1,保持200米20秒8、400米47秒3全国纪录多年,退役后一直执教国家队短跑组。

余维立之所以能独领国内短跑风骚,也与他几项优秀体能数据密不可分。身高1米79,深蹲175公斤、挺举115公斤、抓举85公斤(按某些“三大球懒人”思维,短跑练抓举干嘛——上肢摆动力量很重要),立定跳远3米36。

但余维立显然更关注田径、乃至中国体育界体能训练的理论问题。他和邹振先都看不惯时下某些浮躁、赶时髦的体能训练误区,把传统的“腰腹力量”换成个新词“核心力量”到处张扬,把只适合某项目的恢复手段和国外某个“新”器材当成“放之所有项目而皆准”,甚至还有弄虚作假和欺骗之嫌。余维立几年前还在《田径科技动态》上以“南辕北辙的教训不能重演”为题撰文,专门批驳了某些错误、却流行一时的体能训练做法。余维立还对我曾提过的“中国三大球体能训练必须量化”的提法深表赞同,“田径就是必须量化的项目,有些最基本的数据从未改变过。”。

为什么中国三大球职业化后成绩远不如“专业队时代”?除转型期建立一整套普及、选拔、训练比赛,及理论新体系需假以时日,如何止住眼下的滑坡、走出低谷?邹振先和余维立皆一言以蔽之,“苦练体能和基本功,当年蔡振华带乒乓球队时练完技术还罚跑10000米。”。

“主教练必须对力量、速度、弹跳等体能指标有具体要求,把技战术和体能分开,体能全交给助教,体能上不去,技战术完全是瞎掰。”